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园地 -- 正文

党群工作

党建园地

【言论: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梦到中国梦:教育必须承载的“乌托邦”品质
来源: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gxxg编辑:审核: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时间:2014-06-03点击:

一、从“乌托邦”到中国梦

“乌托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虚无之乡”,后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家莫尔构造出的一个没有私有制度的理想国度,在这个国度中人人平等、没有压迫,一如世外桃源。很显然,“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向往,纵使“乌托邦”如此美好,莫尔本人也没有打算为之奋斗的打算,因此“乌托邦”的延伸意义在于这种美好愿望的无法实现或者几乎无法实现。中国社会变迁,我们也不乏经历过这种“乌托邦”式的悲剧,如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脱离实际的赶超战略,理想主义泛滥,固守绝对目标,忽略了目标的情境性和通往这一目标的现实道路。杜威曾说过,不考虑手段,就是不严肃的对待目标,“目的与手段的分开,是传统上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在现实社会中表达自己的一种具体形式”[ [美]杜威,确定性的寻求,转引自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21页。]。这种目的和手段的分离让目标丧失灵魂,行动被狭隘的理想主义挟持,因而陷入“乌托邦”的泥潭。

中国梦让“乌托邦”关注存在,中国梦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人类在理想与价值追求上的冲突与分裂,中国梦与“乌托邦”的本质区别在于关注了价值追求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切实吸取历史教训,克服探索中所发生的种种失误,走出一条正确而科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梦让“乌托邦”连接地气。在社会发展这一问题上,重点永远是好与快这两个关键词,至于如何才能发展好这种目的论和价值论的问题却很少关心,以至于“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 [美]威利斯哈曼,未来启示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页。]”。中国梦让“乌托邦”在社会发展这个问题上回避了特有的空想色彩,让中国梦连接地气,连接内心。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曾多次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中国梦”要“不断为人民造福”,“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二、教育 :必要的“乌托邦”

宋代理学先驱胡瑗曾不为传统教育程式所囿,大胆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是人力资源,比“教化”含义更丰富的是教育,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也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

(一)中国梦:必要的教育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毫无疑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教育的助力。没有众多人才的培育,中国梦的实现就会失去智力资源的支撑。因此,中国梦也是教育梦,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教育梦。中国教育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事实上,它是许多问题的源头,切切实实关系民生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公平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择校问题、减负问题等,都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教育先行”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周年纪念活动中讲到的,“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

基于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总是希望中国教育能兼具“乌托邦”与品质,实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而这也正是中国梦必要的基础和条件。当然,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教育“乌托邦”品质的追求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超前性,也不免带有某些空想的色彩。但“任何旨在改变人类命运的基本条件的事业势必包含有一些空想成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在很多情况下空想其实是一种远见。雅克·德洛尔也曾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一文中指出:“在一个以喧嚣、狂热以及分布不均的经济和科学进步为标志的世纪即将结束,一个其前景是忧虑和希望参半的新世纪即将开始的时候,迫切需要所有感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的人既能注意教育的目的,也能注意教育的手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这种理想、期待、美好向往的“乌托邦”情结正是教育的追求,唯如此,教育才能不囿于个人经验与空想的迷宫,成就人类更美好的未来,这种追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会逐渐交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变成现实。

(二)教育梦:必要的“乌托邦”

如果存在一种环境,我们每天都置身于其中,每天都与之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必然会与我们的未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想大概除教育无二。我们每个人或者家庭成员总有一个是处于教育环境中的,而每天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之所以存在或者进入这样的环境,是存在一个预设和期望的,期望通过接受教育能给我们的生活、人生赋予积极的正能量与仁善之心,希望教育能够唤醒每个人身上萌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进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一定的作用力。如此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寄予其美好的愿望与理想着实无可厚非。

1、教育之质量。对于人类和任何国家的历史发展来说,教育承担着传递文化和批判性地发展知识以更新扩大文化遗产的使命;对于个人,教育负有开发人性和潜力,革新人的天赋、扩大人的生命内涵,为人的一生奠基的任务。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同志曾经多次发问:“怎样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也已经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

我们要尽量克服教育培养目标上的功利化、短视化和唯考试化,克服现有的存储式的教育[所谓的存储式的教育是以叙述为主要特征,教育中有一个叙述者(教师),一个倾听者(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把既定的内容撞到学生的脑袋中,学生要做的是不停的记录、重复,机械地记忆教师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自由意志相比,教师更在乎的是成绩。],存储式的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学生批判意识的丧失和压迫境况的保全”教育的过程已经演变为用学习成绩来更换生命的精彩。因此我们呼唤“生命之本性”的回归,渴望生命的精彩,教育的乌托邦品质体现为,释放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

2、教育之公平。社会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基础,教育公平价值观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投射。自然人的起点都是软弱的,因而潜在动机是要能够由弱变强,能够自助,能够开启潜能而得到发展,教育是绝好的依赖,教育除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如此,由社会公平到教育公平的过渡就变成了一种必然的、必需的推演。目前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公平问题。正是基于此,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周年纪念活动中说到,“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我国教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社会财富普遍增长、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也显著提高,此前,教育公平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而现在,这种纯粹教育机会获得上的均衡性已经被打破,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慢慢演变为教育过程、教育质量均等的考量,我国教育公平问题趋向多元化和多样化,而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紧迫性也越来越强。《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也强调了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任重而道远。有人说教育公平是一个虚伪的说辞,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但是教育的乌托邦品质在教育公平上确切地体现为教育追求的旨向:“其一是公平的机会,即一个人的成就应该是他努力以及才能的结果,而不是由其所拥有的背景决定的;其二是避免绝对的剥夺,即避免绝对剥夺享受成果的权力,尤其是健康、教育、消费的权利”[ 世界银行:《2006年发展报告:公平与效率》,转引自杜瑞军,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透视教育公平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3、教育之发展。习近平同志曾经多次强调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总方向和总指针。为谁服务,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谋划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落脚点。

教育的乌托邦品质体现为对教育发展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在7%-8%的增长比例,2013年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29美元,社会消费已经开始由生存型逐渐转变为发展型,人们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愈加迫切和多样化。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除此之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中指出“教育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人类最好的希望和寻求达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把生态纬度不仅整合入经济,而且要整合到教育与文化中去”。

三、通往教育“乌托邦”的路上

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谈到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教育对于国家、社会和人民可为息息相关。教育改革必须要赋予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品质与性格,可喜的是,目前的教育改革正行进在“乌托邦”的路上,让我们在跋涉中看到新的希望。教育的乌托邦品质就是要营造公平的素质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要有更多的爱的给予与奉献精神,要怀揣对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表明我们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上铿锵有力地迈进了一大步。全国1.3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约280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1.3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约220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教科书费,约3000多万农村寄宿制学生免除了住宿费,表明免费义务教育的范围已经全面覆盖农村教育。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000多万农村学生,这充分体现了向弱势群体扶持和倾斜的公平追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表明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在大幅提升。所有这些教育的变革和发展都在促进或者推动教育的必要“乌托邦”品质,也预示着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链接来源:http://news.hzau.edu.cn/showarticle.php?aid=51554